首页 > 热点 >

梁启超简介及生平事迹(关于近代史上梁启超的个人介绍)

发布时间:2023-04-01 23:37:18来源:网络转载
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、革命家、史学家、教育家等,是一位学贯中西集大成的学者。

1929年1月19日,梁启超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,终年56岁。他的死因众说纷纭,有人说他死于一场医疗事故,有人说有他误信西医开刀做手术,使他元气大伤。

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在广东新会的书香家庭,他的祖父及父亲是清朝的举人、秀才,以教书为生,半耕半读,家境贫寒但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
梁启超从小耳濡目染,时常听祖父梁维清讲述古时亡宋、亡明的国难之事,古时英雄的爱国故事,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。

他自幼聪慧,在祖父的教导之下,梁启超4岁开始读书写字。在良好的家学氛围之下,他熟读四书五经,8岁时就能写文章。

少年的梁启超,毫不例外遵从长辈们的建议:走上科举之路,学而优则仕。12岁,赴广州考中秀才,成为闻名乡野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考中秀才后,梁启超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,此时的他不再单纯死记硬背一些八股文,甚至有些厌恶。他开始思索古籍的治学方法,并且引经据典。

1889年,梁启超赴广州参加乡试,考中举人,同时他迎来了他的爱情。主考官李端棻因欣赏他的才华,竟然做媒将他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。

李蕙仙出生于书香官宦世家,是一位大家闺秀,琴棋书画,样样精通,比梁启超大4岁。当梁启超第一眼见到李蕙仙时就被她的才情所吸收,两人对上眼后,于是订下婚约。

1890年,梁启超赴北京参加会试,可是没考上,在回家的路上,途经上海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叫《瀛环志略》,开始对西学感兴趣。

经朋友陈大秋介绍,结识了康有为,从此以后,他的命运发生转折,走上一条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。

梁启超对当时的“积极变法”的康有为心生崇拜,并纳入他的门下。在康有为的影响之下,开始积极探索改变清朝落后的局面。

1895年,中日甲午战争,中国战败,被迫签订不平等的《马关条约》,不是赔款就是割地。让各地的知识分子,看到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,群情激愤,有感科举前途无望。

在康有为、梁启超的带动之下,聚集上千名来京赶考的举人,联名上书光绪皇帝,要求拒和、变法,史称“公车上书”。

这是一次民众集体觉醒,但光绪皇帝有心无力,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。“公车上书”虽然失败了,但为后面的“戊戌变法”打下基础。

梁启超与康有为师徒俩,刚开始致力于维新改良,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。

在1898年,发动“戊戌变法”,进行差不多100天的轰轰烈烈改革,可是这改革触动了慈禧太后的“奶酪”,这是为她所不能容忍的。这次变法还是失败啦!谭嗣同血祭刑场,梁启超与康有为逃亡到日本。

梁启超在逃亡的过程中,不断反省变法失败的原因,随之而来,他的思想慢慢发生改变,直到在日本遇到一个人,彻底改变了他对改革的看法。

他认识到“戊戌变法”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固有阶级的问题,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梁启超在日本遇到革命党领导人孙中山,孙中山认为:欲使国家前进,必须改变社会原有的体制,他想推翻清朝政府。

这一点与日夜思索的梁启超不谋而合,也是他与康有为分道扬镳的原因。

康有为仍然打着“保皇派”的口号,到处招摇撞骗,始终愚忠满清政府,没有与时俱进、真心拯救国家。名义上是“保皇”,实则是中饱私囊满足自己的私欲。后来师徒两人关系一度很僵。

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,在横滨创办了《清议报》作为宣传改良的阵地,宣扬支持光绪帝,反对慈禧太后。

但与孙中山的革命党理念有所不同,孙中山主张积极冒进,而梁启超则主张宣传思想改良、温和革命。

毫不例外,梁启超是失败的,孙中山推翻了满清政府,却被袁世凯窃夺了胜利果实。

此时在外流亡14年的梁启超,回到中国,就任袁世凯内阁政府司法总务长。

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,本性暴露出来,企图恢复帝制,想当皇帝。梁启超愤而辞职,组织进行讨袁行动。

1916年,袁世凯在各路军阀讨伐声中倒台,北洋军阀混战开始。梁启超开始支持段祺瑞,是年,段祺瑞与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,北京火药味浓重。

保守军阀张勋借为双方调解之名,率领其部队辫子军进入北京,拥戴年幼的溥仪复辟。

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,也加入了清室复辟的班子。此时的梁启超立场明确,与老师在观点上彻底决裂。

他反对清室复辟,帮助段祺瑞率军赶走张勋,结束复辟,使得段祺瑞以“再造共和”之资,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。

同年7月,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,段祺瑞政府倒台,梁启超也辞职,结束了从政生涯。

远离官场的梁启超,开始游历欧洲,亲身体验西方文明的利弊,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及教育活动。

晚年的他著书论史,进行史学研究,在各大学进行游说演讲,不断激励当时的青年人,像极了人生导师,开启国人精神洗礼,启迪国人民智发挥着重用的作用,是“新文化运动”的推动者。

他不仅是一位革命家,还是一位教育家,发表了著名的《少年中国说》。

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;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;少年自由则国自由;少年进步则国进步;少年胜于欧洲,则国胜于欧洲;少年雄于地球,则国雄于地球……

百年前,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演讲时表达出教育的本质:培养健全人格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,懂得感恩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他的思想无疑是超前的,放到现在也很适用。

在家庭教育方面,梁启超可以说中国最成功的“爹”,9个子女都是国家栋梁之材,出现“一门三院士、九子皆栋梁”。这源于梁启超开明的教育理念、因材施教,对孩子们进行谆谆教诲!

晚年的梁启超由于忘我地写作,又加之发妻李蕙仙在1924年因病去世,悲痛欲绝,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。

在1926年3月的某天,梁启超突然发现小便尿血,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做检查。经X光照片发现左肾有一点黑斑,怀疑是肿瘤,需手术治疗。

梁启超将信将疑,请来好友肖龙友(著名的中医专家)复诊,进行把脉,发现他的肾脏没问题,开几副中药喝就可以啦!

喝了肖龙友的中药后,梁启超的尿血有所缓解。不过他是个“工作狂”,不久后,又复发再次来到协和医院治疗。结果由于护士及医生的疏忽,误将健康的右肾切除,他的尿血境况并没有所好转。

这么大的失误,难道梁启超不知道吗?其实他是知道的。只不过为了当时西医在中国的发展,极力为医院进行辩解,并登报发表声明:“我盼望社会上,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,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,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”。

梁启超手术后病情日益加重,在1929年因病逝世。而梁启超之所以极力替协和辩护,显然是出于对他信奉的西医的爱护。他这种为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,不惜牺牲个人健康和权益的做法确实是一种大胸襟,实在令人敬佩。

术后第三年,1929年梁启超因病逝世。

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,他生于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,朝廷的腐败不允许他走一条科举“康庄大道”。

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,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。他改革的前后是矛盾的,同时又是与时俱进,不断寻求新的理念,是善变的,最后技穷而以失败告终。

虽然他革命未成功,但他教育子女是成功的,他的思想、教育理念是很值得学习。



 

(责编: xiaoxiao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