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热点 >

第一炉香营销风格类似郭敬明被吐槽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

发布时间:2023-02-07 19:44:38来源:网络转载
我只记得她的坚强、她的独立、她的笃定,以及超越时代的高级。

——遇言姐

《第一炉香》反反复复折腾了两年,这次好像是终于要上映了。

两年中,这部电影从选角到宣发槽点不断。

也是不知道许鞍华+王安忆+杜可风 +和田惠美+坂本龙一的顶级组合,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。

▲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的豆瓣短评最赞是“张爱玲可以瞑目了”。《第一炉香》的豆瓣短评最赞是“张爱玲要气诈尸了”

拍张爱玲重在气息氛围。

第一炉香营销风格类似郭敬明被吐槽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

故事讲得若有若无,以万物为刍狗,无悲无喜冷眼旁观。末世光景,乍暖还寒,在荒凉的大背景下连情欲繁华都是冷漠的。

这一点,关锦鹏懂得,谭家明懂得,李安也懂得,但许鞍华是另一个路数的。

▲最适合拍张爱玲的是王家卫。在张爱玲过世前两个月,王家卫代笔谭家明致信张爱玲,请求张爱玲允许自己拍《半生缘》,可惜张爱玲当时的健康状况已无力琢磨这些事,连王家卫寄给她的自己作品的录影带也没有看

在《第一炉香》中,张爱玲把一个女学生的堕落一瓣一瓣掰开了给你看,再不动声色地缝合起来。天地不仁,无悲无悯,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。

如今,《第一炉香》这部电影,选角选成了中气十足的祥子和圆脸圆眼的虎妞,自杀式宣发搞成了土味小短剧和青春疼痛文学。

什么“尽一切,爱一人”,什么“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”……

这是自知笼络文青无望,干脆奋力迎合下沉市场?

张爱玲过世26年了。

我喜欢蔡康永对张爱玲文字的评价——

“拿所有三十年代的作家放在张爱玲的身边,立刻分晓。白话文有白话文的土、文艺腔有文艺腔的土、左派左派土、右派右派土。不是青筋暴露、就是灰头土脸。”

蔡康永的这番话,张迷们心有戚戚。

而如今,沪上传奇被营销成郭敬明,还有谁记得张爱玲的高级?

《第一炉香》的主题是女学生和浪荡子,一个清醒地堕落,一个坦荡地无耻。另有淫浸财色的半老贵妇,设下圈套让自己的侄女钻。

这是一个衣香鬓影之下透出彻骨寒冷的故事。

而几位主演统统离题万里。

不是美丑胖瘦的问题,而是他们不像书中人。

身子板刚刚的彭于晏换身中山装就能去干革命,即便演浪子也是拎把柴刀的街头混混,跟苍白阴翳吃软饭的糜烂纨绔不搭边。

▲“铁扇面似的胸,与直硬的背;扭头看看自己的肩,多么宽,多么威严。是的,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。”——《骆驼祥子》

看下原著对乔琪乔的描写——

“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,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,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,一闪,又暗了下去了。”

对于乔琪乔的演员,网上评选出的有年轻时的黄秋生,巅峰时的陈冠希,以及饿上三个月的凤小岳。

遇言姐的首选是尊龙。

▲这模样身段才能解释得通为何少女会自甘堕落爱上纨绔吧

马思纯的外形太现代。眉梢眼角、举手投足,都跟1940年的上海少女隔着次元壁呢。更别说小马之前的小作文表明,她理解力的天花板是安妮宝贝。

▲这加戏的一巴掌,生生扇出了“这个家,谁赚钱谁说了算”的大女主感

也来看看原著中对葛薇龙的描写——

“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……她的眼睛长而媚,双眼皮的深痕,直扫入鬓角里去;纤瘦的鼻子、肥圆的小嘴。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,但是,惟其因为这呆滞,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。”

长相贴合,气质懵懂,还有点小性子。符合特征的,好像除了《金粉世家》时期的刘亦菲也想不出来还有谁了。

梁太太早年因为执意嫁给有钱老头做妾被驱除出家族,这次顺水推舟,一半出于报复,让侄女走上自己的老路。

俞飞鸿的气质清高冷峻,像是快要觉醒的新女性,适合的戏码是娜拉出走,而不是风月老手梁太太。

▲梁太太这个角色,为啥不找陈冲呢?

比起不当地选角,有人祭出了下图,笑翻一众网友。先不说缺不缺德,你就说贴不贴切。

▲图文无关啊图文无关

张爱玲是个传奇。

永远让人惦记,永远让人回味,永远让人琢磨不透。

同时代的女作家挤兑她,觉得她作,觉得她怪,觉得读者们太高看了她。

杨绛这种名门淑媛看不上张爱玲,说她:“相貌很难看,一脸青春痘,奇装异服,想吸引人,死要出风头。”

又说:“张爱玲文笔不错,但意境卑下。”

另一方面,没有谁能够像张爱玲一样,在改天换地的漫长岁月中,在她隐居甚至业已过世后,仍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铁粉的好奇。

宛若追星一般的,人们追访她的每一处住所,搜索关于她的每一篇旧报,甚至翻她丢在门外的垃圾。

▲即便在微博上,张爱玲的粉丝账号仍聚集了12万人

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,张爱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

不讳言贪财爱名,不屑于宏大叙事,不讲究家国情怀,不追随新文化运动,但一出手就是传世之作,写《第一炉香》时不过23岁。

性格之奇,天赋之高,无出其右者。

同时,她又在生活中极之迟钝。不懂待人接物,不会经营生活,看男人的眼光奇差,亦不知捞政治资本。

这种矛盾纠结,让我想起《红楼梦》中的正邪两赋论——

“其聪俊灵秀之气,则在万万人之上。其乘避邪谬不近人情之态,又在万万人之下。”

张爱玲是清醒的人。

18岁时断言自己是天才,24岁预言自己要枯萎了。

她有着一双洞悉世情的眼睛,清醒地预见到自己命运,像个外人一样注视自己。

在18岁写就的散文《天才梦》中,她精准地指出了自己的属性——

天才;古怪;待人接物愚笨,没有生活常识,在现实社会里,等于一个废物。以及,对色彩、音符、字眼,极为敏感;写文章有堆砌的毛病。

她甚至宿命般地提到了,蚤子给自己带来的烦恼。

参照张爱玲的一生,每一条都与她对应。

直到老年,她仍然没有学会做家务,躲着不愿意跟人打交道,不断地搬家躲避不存在的虱子。

后来,张爱玲写自传《小团圆》,不美化、不隐藏,把自己剥得一丝不剩。

写自己如何将4个月大的男婴胚胎冲下马桶;写自己如何起了杀念,幻想着用切西瓜的长刀砍向出轨男的后脊梁。

此外,对父亲的恨,对母亲的仇,对弟弟的不信任,她也统统写下来。

朋友劝她别出版这本书,担心女主角不让人喜欢。但是张爱玲不在意,只说:与其让别人写,不如自己来说。

应该说,张爱玲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。

这种诚实,难能可贵。

杨绛先生说“张爱玲死要出风头”,这并不是事实。

张爱玲的后半生过着隐士生活。

朋友与她联系要先写一封信,之后再打电话,否则她就不接。

但是她又怕寂寞,恨不得住在机场旁边,要么就把电视声调大。

此外,张爱玲不置产,不置业,连家具都没有,真是把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的精神,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张爱玲是个顽强的人。

老年的张爱玲就连搬家都不麻烦别人,她指定的遗嘱执行人,10年也只见过她两面。

她仍然不会做家务,吃罐头食品,用塑料刀叉,因为不愿洗毛巾,扔了一地的纸巾。

那时的张爱玲,在两岸三地的文化界纷纷托人请她回去,但她说:“我不想凑热闹。”

她对死亡无畏无惧。曾说:“纵有憬然的一刹那,也震撼不大。”

说到做到。

1995年,张爱玲在洛杉矶家中过世,手脚平放、面容安详,被房东发现时已是3天后。

房内能称作家具的,只有一张行军床、一把梯子、一个电视。

她将装有身份文件的手提包放在门旁边,方便警察找到。

很多人叹惋张爱玲晚景凄凉,我只觉得这样的她形同大定。

还是蔡康永说得好——

“凡有边界的,皆是监狱,人生是监狱。

张爱玲在大家的注视之下,悄无声息的越狱了。”

米兰·昆德拉在《不朽》里,曾经把人类的灵魂分为两类。

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,一种是做减法的灵魂。

做加法的人要不断地表现自我、突出自我,要与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,否则他们会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意义。

昆德拉说,这种人是大多数。

另一种做减法的灵魂,像是张爱玲,她们永远是孤身上路,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,自己引渡自己到彼岸。

张爱玲的高级便在于此。

《第一炉香》是继《倾城之恋》和《半生缘》后,许鞍华第三次拍摄张爱玲的小说。

许鞍华是遇言姐最喜欢的女性导演,她的骨子里是清清白白的文人心性。

一生未婚,亦不买房,74岁的她至今与老母亲租住在逼仄的公寓,拍摄的电影净是些评分高不赚钱的文艺片。

然而,擅长与小民共鸣的许鞍华其实拿捏不准张爱玲的腔调。

是以,她拍庶民往事的《半生缘》比拍小资情调的《倾城之恋》拍得好。

但到了浮华旧梦幻灭、欲望沉沦的《第一炉香》,就又跑偏了。

许鞍华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:“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,张爱玲写爱情故事的水平是非凡的。”

然而,张爱玲从不写中规中矩的爱情,更不写伟大的爱情。

在她23岁那年,她写下了《第一炉香》。

一个女孩子,打算用卖身钱来完成学业,但最后,失败了。

她明明知道前途陌路,仍走进没有光的深渊。

故事表达的是幻灭,一种单纯美好的幻灭,一种欲望至上的幻灭。

相反的,那个自称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,那个自称只知道钱好的张爱玲,不执着、不攀缘、无是非、无贪嗔,悄然中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。

冷淡地活着,冷淡地死去,她的死法继承了她的活法,风格统一,想到做到,卓志孤行,令人敬佩。

外人看来,张爱玲的一生是个悲剧。身无长物,老无所依,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。

而我只记得她的坚强、她的独立、她的笃定,以及超越时代的高级。

 

(责编: xiaoxiao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